在国内系统性建立了适于我国食品工业的合成生物学菌株安全性评价方法体系,参与了我国合成生物学食品添加剂母乳低聚糖监管相关工作,也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合成生物学企业提供了安全性评价和三新食品申报服务。 报告梳理了国内外合成生物学及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监管现状,尤其是我国近期审批监管政策的变动情况。结合团队在食品中转基因、过敏原及微生物检测等领域的研究基础,尤其是食品加工过程中遗传修饰成分变化规律等机理研究结果,分享了不同菌种不同途径的遗传修饰微生物安全性评价关键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邓婷婷,博士,研究员,主要开展合成生物学及转基因等新型/未来食品检测及安全性评价、食品真实性等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6 项;获省部级及国家级社会团体奖8 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50余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主编或参编中英文专著10 部;发表SCI/EI文章20余篇。兼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34/SC16/WG15及ISO/TC34/SC16/WG17工作组专家,全国生物芯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1)九游官网app委员,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评估专家,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杂志编委,《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学报》等审稿专家。
为深入探讨未来食品在大食物观框架下的创新发展机遇与挑战,促进产学研用各界的交流合作,由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动物替代蛋白)及中国食品杂志社《食品科学》杂志、《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杂志、《Journal of Future Foods》杂志主办,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食品与酿酒工程学院、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成都医学院检验医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四川大学农产品加工研究院、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大食物观·未来食品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即将于2025年5月24-25日在中国 四川 成都召开。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食品产业在当前复杂多变环境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并着重关注食品科学、营养安全保障的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发,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和“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食品科学》杂志、《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杂志、《Journal of Future Foods》杂志,将与国际谷物科技协会(ICC)、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现代食品创新研究院共同举办“第十二届食品科学国际年会”。本届年会将于2025年8月9-10日在中国 湖南 长沙召开。 |